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区特色农业现场会上了解到,加工型蔬菜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巴彦淖尔市得到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而且在带动农村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逐步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效益还不错
巴彦淖尔市种植加工型蔬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加工型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2004年,全市以青红椒为主的脱水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亩均收入1400元,除供应本市加工企业外,还幅射到宁夏的石咀山等地,成为自治区最大的脱水菜生产基地。从1992年临河建民鲜菜脱水厂创建到去年年底,生产脱水菜的厂家增加到117户,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据调查,脱水菜原料亩产7000斤,产值1400元,亩成本490元,种植纯效益为910元,比种植传统的小麦套玉米、套葵花纯收益高出近一倍。此外,全部脱水菜企业加工期间共需11000多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日工资20元,一个生产期(85天)可提供劳务收入1980万元,劳动力人均可挣到1700元。
特别是加工型番茄生产,2004年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总产16.7亿斤,生产蕃茄酱17万吨,市场份额占到全国30%以上,并且培育出两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成为亚洲、欧洲的抢手货。到2005年,全市蕃茄加工企业达到10家,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全市种植番茄23万亩,带动农户10.2万户,已成为我国继新疆之后的番茄生产、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番茄产业,成为特色中的特色。
问题还挺多
尽管加工型蔬菜产业发展强劲,效益明显,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特别是脱水菜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企业在外销成品时有竞相压价现象,势必造成产品利润空间萎缩,最后在原料价格上打折扣,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
二是加工型蔬菜原料基地建设与“第一车间”的标准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企业设计加工能力大,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原料供应期短,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不同步现象严重,致使大部分企业“吃不饱”,不能满负荷生产,增加了企业成本。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粗放,种植户与龙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互助合作机制。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一些有名无实的经纪人只顾自己挣中介费,不顾农民和企业的利益。如陕坝镇城郊地区一些农民至今还未结清上一年度的番茄款,农户对企业的公信力下降。
四是企业在蔬菜集中上市期间收购措施不到位,造成短期卖难现象。
空间还挺大
为了保证加工型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及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力争使我市的加工型蔬菜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市加工型蔬菜面积要达到60万亩,全市农民人均从该产业中获得收入将达到500元。
实现上述目标,我市尚有多种有利因素。一是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据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品质鉴定,我市的青红椒、番茄质量与新疆、甘肃相当,高于宁夏。二是大批加工企业涌人,带动了基地规模扩张。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形成蔬菜加工能力33万吨,约需50万亩的基地规模。三是丰硕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企双赢,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投资100万元建50吨的脱水菜加工企业,三年可收回投资。农户种一亩脱水菜纯收益950元,种一亩番茄纯收益1050元,均高于其它作物300—400元。高效益拉动了高投入和高增长,加工型蔬菜的种植和加工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大亮点。
照此看来,只要我们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市场等各项服务的到位率,并增强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那么,加工型蔬菜前景就一定看好,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突破口。
信息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72436 Email:services@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357256436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400-056-8816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青创中心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