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辖27个乡(镇、街道)、356个村(居)委会、3633个自然村。2004年末总人口13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6.8万人(占93.1%),有耕地105万亩,人均仅有0.8亩。现有农村劳动力71.2万个,占农村总人口的59%。由于人多地少,现有耕地实际仅能容纳39万个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达31万多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左右。
为突破全市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标,近几年来,宣威市委、市政府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多元化作为振兴“三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将发展劳务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后续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支队伍、一套政策”的思路,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远抓基础教育和市域经济发展,近抓短期培训和转移输出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扎扎实实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9.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7.3%,占富余劳动力的60.7%,实现劳务收入5.19亿元,人均创收2670元,全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09元。仅2004年,全市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74439人,超过上级下达任务的156%,其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12068人(引导性培训8519人,职业技能培训3549人);组织转移输出50401人,超上级下达任务的165%,其中市内转移38200人,组织向外输出12201人。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转移输出培训项目转移10262人,完成下达任务的102.6%,其中输出到缅甸等国家34人,浙江等省外1894人,昆明、思茅等省内各地5372人,市内就地转移就业2962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5.19亿元,比上年新增1.5亿多元,全市人均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12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59%。至今年6月底,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219715人,比去年末新增25314人,增13%。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农村劳务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教育培训与转移输出紧密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民工队伍。一是立足长远,着力抓好基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人口素质。通过办大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大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经济大发展。仅2003年以来,我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教育的经费达2.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达1.2亿元。我市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达25万多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99%,高中毛入学率达70%,今年高考上线8200多人。二是着力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我市现有高级职业中学两所,在校生近5000人,每年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的农村学生1600多人,绝大部分学生临近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预向性就业协议,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例如市一职中,招生时就与部份企业签订用工协定,经过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定向派遣到企业就业。三是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引导性培训。市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妇联、农机中心、公安局、宣威总站以及部份用工单位,坚持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需要相结合,结合行业实际,根据经济发展的用工需求,以及用工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上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对接,既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又提高了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市农广校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27个教学点,使培训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一职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设置相应的专业,使培训贴近市场、贴近企业。2004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力74439人,其中各种技能培训26700人,引导性培训47739人,实现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54000人。其中: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培训、输出2020人,一职中培训1077人、输出1027人,妇联培训500人、输出401人,农广校配合27个乡(镇、街道)培训7464人、转移输出6614人。今年3月,一职中还免费培训输出106人到深圳三桀家具公司就业,并协调解决了每人300元的车旅费。
(二)坚持转移输出与“三化”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宣威市始终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之中统筹谋划,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作为实现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性资源和依托力量,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力量。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根据宣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优先培养“三化”发展需要的适用技术人才,为“三化”发展提供技术人力资源保障,仅2003年和2004年,全市就为煤电、化工支柱产业新提供具有一定岗位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8000多人。二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主动深入大中型骨干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并协调企业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工,与他们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近两年来,全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均在4万人左右。
(三)坚持就地转移与对外输出紧密结合,努力拓展市内市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两个市场。根据宣威近几年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对劳动力需求数量逐年增多的实际,坚持一手抓就地转移、一手抓向外输出,并逐步确立了优先保障本地用工需求,绝不放松对外输出的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对有条件离土离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引导和组织转移到离家较远的市内企业和向市外、省外企业输出,并力求长期转移输出;对没有条件离土离乡的,重点引导和组织就近转移务工,时间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近两年来,全市年均组织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0人左右,其中:市内转移就业的38000人左右,向市外输出的12000人左右。从了解的情况看,市内转移的虽比较稳定,但收入偏低一些,对市外输出的虽然收入高一些,但稳定性又差一些。
(四)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多元化格局。在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宣威市委、市政府大力鼓励支持企业和能人带动转移输出,努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和政府组织、中介联动、能人带动、企业牵动、城镇拉动的多元渠道。2003年以来,一是加强各级政府的组织引导职能和服务功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到村,责任明确到部门、到人,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二是努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除各乡镇和市级建立的带有部分行政职能的劳务中介机构外,还制定了对组织输出100人以上农民工的中介机构给予奖励,并按输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给予50元以奖代补。三是鼓励支持能人直接组织带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工务工,利用春节召开部分建筑工程老板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致富不忘家乡、先富带动后富,主动帮助和带动贫困群众到他们的相关企业务工创收。目前,政府引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有序转移输出与自发转移输出并行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纵观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培训工作的实践,其主要经验是: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是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保证。全市2003年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列入全市重要的新兴产业规划,并纳入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任务,在市、乡两级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做到了有领导管事、有机构理事、有人办事,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培训任务的落实。
——宣传发动,加强引导是做好农村劳务输出的基础。农民外出务工归根到底要靠农民的自愿。由于我市农村信息闭塞,加之许多群众观念落后,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组织转移输出工作中,动员转移难、动员向外输出更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市把加强宣传引导,启发农民外出务工的自觉性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采取广播电视、板报标语、资料发放、入户发动、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外出务工的主要政策,认识给自身脱贫致富带来的实惠,帮助他们解除外出务工的思想束缚和后顾之忧,从而逐步打消农民外出务工的思想顾虑,为组织转移输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提高素质,加强培训是巩固发展农村劳务输出成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稳不住、难发动的关键因素在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只有在帮助农民提高转移就业自觉性的同时,努力采取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学历技术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能力,才能达到输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发展的目的。
——政策支持,增加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没有政策指导和支持不行,没有资金投入也不行。为此,我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劳务输出的具体规划、目标任务,确定了较为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了目标管理奖惩机制,并在市级财力处于特殊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劳务输出的项目配套资金、工作经费补助和奖励基金,为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育壮大劳务经济产业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信息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57291 Email:service@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010-58435192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当代名筑87号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