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钟秀玲 贾小红) 自2004年1月第一批米、面、油、酱油、醋等五类食品强制执行QS认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28大类食品纳入这一管理体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食品安全监管,QS认证的执行带来了新疆食品行业的分化,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市场都不同程度地经受着QS冲击波。
食品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有涉及28类QS认证体系的食品企业4000多家,截至今年8月,已获得认证的企业达1050多家。其中,第一批5类食品整体状况比较好,其产品总量占新疆市场销售量的95%以上。第二批10类食品所涉及的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取证,中小企业正在创造条件积极申报。
据了解,新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为规模小、生产能力低、设备落后的小作坊。根据QS认证制度的要求,要通过QS认证,企业必须满足质量管理、生产场所、生产资源提供、采购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等6个方面的条件。这些必备条件成为有些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
目前,全疆仅1/3企业通过认证,有6成多的企业“倒”在QS认证下,退出了大城市市场。那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小厂,在被要求进行QS认证时,因为舍不得投入设备、资金,建立试验室,被自然淘汰了。一位生产糖果的小老板告诉记者,“仅检验设备至少就得一两万,如果再加上杀菌、除尘等设备的购置和环境改造所花的费用,起码要花费一二十万元,对于我们这个小企业来说,要投入这么高的费用去通过QS认证,确实很难做到。”
据悉,目前尚未获得认证的一些企业大多也是合法注册的企业,但是因硬件、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无法申请QS认证,结果就只能关门。对此,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指给他们一条继续生存的路。
一位业内人士说,随着QS认证面的扩宽,整体规模不大的我区食品行业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倒在
QS认证之下,而且这部分企业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占绝大多数。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彭继东说,QS等于是为企业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各个经营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牗尤其是小企业牘规模小、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必将引起新疆食品行业的重新洗牌。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过不了QS认证这道关而被淘汰,他们原先所占领的一部分市场,将被通过QS认证的企业所瓜分,从而很有可能改变一些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所占领的市场份额。
他认为,QS认证制度使食品生产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大提高,将会使自治区食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水平得以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改变食品生产加工业长久以来水平偏低的局面。
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抓监管
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实施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不轻松。
长期以来,新疆食品加工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形成了食品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的状况,离食品市场准入条件差距较大。一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对QS认证有等待观望的态度,拖延了取证时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利益唯上带来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他们在生产加工中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按标准生产,滥用添加剂等违法活动屡禁不止。加上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消费水平偏低,给价低质次的食品带来了一定的市场,这些都给食品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企业取得QS认证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对取得QS认证后的企业进行监督,是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的重点。彭继东说,尽管大部分获证企业的环境、设备、工艺条件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的检验。但也不能排除在获证后的3年有效期内,个别企业放松条件,不按申报生产许可证时的要求组织生产的可能。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实际上,全区质监系统已将食品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从今年开始,他们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农村、城乡结合部及长期存在制假售假行为的区域进行了整顿。全面清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状况,健全企业质量档案,根据企业的质量安全状况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加大了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和对无证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针对那些小企业、小作坊,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要求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伪造冒用QS标志以及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做到关一批、打一批、扶一批。积极营造“诚实守信、以质取胜”的食品生产加工环境。
为落实食品监管工作,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监管任务分片包干,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履行到位。对因失职等原因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销售市场尚待规范
实行QS认证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企业一旦获证,无论多小的包装上都得有QS标志及生产许可证编号,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辨别哪种食品通过了QS认证,哪些没有通过。那么,市场上的情况如何呢?
据调查,在乌鲁木齐市,无论是批发点,还是在大小超市和粮油店,第一批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全部都有QS标识。
8月17日一早,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粮油交易市场,满载粮油的车辆络绎不绝,记者仔细观察,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粮油,都在包装袋的显眼处印有QS标识。一位姓张的老板告诉记者,没有QS标识的粮油不让进入市场,质监局和市场管理处的人员经常来检查。在北园春市场的粮油交易区,随意走进一家店,看不到没有QS标识的产品。
在市场上销售的第一批五类食品QS执行良好,第二批15类食品的执行情况又如何呢?
在友好百盛超市、好家乡、黄河路七一酱园超市等多个超市,记者看到,这些大型超市对5类食品要贴安全标志的执行比较到位,货架上已基本找不到违规商品。在方便面、饮料、膨化食品等商品货架上,消费者熟悉的知名品牌大都有QS标识,但仍有一些食品没有QS标识。对于没有QS标识的食品,售货员解释说,都是7月1日前生产的。没有QS标识的食品基本退出了大超市。
在北园春市场,记者随意走访了几家零食批发店,发现只有几种食品有QS标识,其余的大都没有。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实施,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赞同。“有了QS认证后,我们吃到有毒有害食品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希望政府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从在乌鲁木齐市委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的一席话中,我们也看到了广大市民的愿望和心声。
又有13类食品需经QS认证
本报乌鲁木齐8月24日讯 记者钟秀玲报道:继米、面、油、酱油、醋老5类食品和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新10类食品后,第三批13类食品的QS食品安全认证工作8月1日在新疆也正式启动。
这13类食品是啤酒、葡萄酒、糖果、茶叶、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蛋制品、可可制品、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其制品。在国家规定的申请发证时间内,生产这13类食品的企业若还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就要被强制停产。
2003年,围绕“食品放心工程”,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集中对新疆40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摸底调查,并以多种方式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宣传贯彻力度。对酱油、醋、食用油、面粉、大米五类食品首批实施市场准入,于2004年1月1日起进入强制执行期,全疆有900余家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加贴QS标志,准入市场,老百姓食用这五类食品有了安全保障。今年7月1日开始,新10类食品的QS认证制度进入强制实施期。第三批13类食品的QS认证已在近期启动。截至目前,我区取证的企业共有1050余家。
据了解,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在强制执行QS认证制度后,相关的食品企业必须要通过QS认证后,才能将其产品上市销售。否则,便会失去进入市场的资格。可以说,QS不仅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也是消费者辨别食品质量安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