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春节临近,青海省牛羊肉市场日渐升温,不少商贩纷纷囤货,希望能在节前猛赚一把。但不少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鲜有抢购风出现,不少市民认为,我省牛羊肉商标的缺失,是本地市场不温不火的主因。
“吃着冬虫夏草,喝着天然矿泉水。”这不仅仅是对青海牛羊肉的一种美誉,青海畜牧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牧业地区,牲畜生存的自然环境污染较少,因此其肉质细腻、口感爽滑,具有天然的野味及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符合城乡居民对绿色环保食品的食用需求,深受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居民的青睐。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省每年经新疆向欧亚部分国家出口的牛羊数量达四十多万头只,估计每年仅省外大企业的定点收购及河南、新疆、西藏等地商贩贩运出省的牛羊数量约在六十万头只以上。
虽如此,青海当地市场上,青海牛羊肉并不“紧俏”。记者在西宁市多家零售市场走访见到,大量的“地产”牛羊肉整体悬挂在摊位上。一名做牛羊生意的马老板认为,青海的牛羊肉主要销往外地,供应给本地市场的量十分有限,而外地很多加工企业从青海进货,再将其进一步加工成牛羊肉片、肉卷、肉干及其他特色营养食品等,有些深加工产品可能以另一种身份不同程度流回青海。刚从外地旅行回来的陶女士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种注册商标是“盐池滩羊”的羊肉制品让她感到耳目一新。她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而且树起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品牌。而我省的牛羊肉虽有着“绿色食品”这一“天然商标”,但由于开发力度稍欠,无形中将自己的资源拱手让与外地。她说,我省应尽快注册牛羊肉商标,否则今后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据了解,每年3月份至7月份之间,青海省内市场上基本被甘肃、宁夏等地的牛羊肉垄断,直到8月份,市场上才能看到本地牛羊肉的踪迹。
对此,青海省农牧厅农牧区经济体制与经营指导处副处长张克熊说:“牛羊肉是我省一大特色优势资源,但由于牛羊养殖成本较高,利润回收周期较长,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健全,农牧民的加工能力、加工技术、加工意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每年都有大量牛羊肉成为外来商人的加工原材料。在这方面,我省一直在吃大亏。”他说,注册牛羊肉商标的问题,省农牧部门也曾考虑过,2004年我省在“首届藏系羔羊美食节”上,申请注册了“青海湖羔羊”“祁连山羔羊”“金银滩羔羊”“海北羔羊”4大商标,但是受制于各种原因,目前这些商标大都处于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