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服务中心 · 中国农副网首页
新闻资讯 国内国外公司动态
实用技术 运输保鲜肥料营养
价格分析 行情 预测 基地商情
农业科技 农资 农机 新优品种
农业经济 进出口贸易 致富之路
农业专题 健康与饮食 专家讲坛
农业展会展会新闻
政策法规法律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农副首页 > 新闻中心 > 分析预测 > 正文

   

杂交粳稻何日走出云南
http://news.nac88.com/  2009-3-14   来源:人民网  点击:33    我要评论(0)

      专访李铮友委员:杂交粳稻何日走出云南  

  另类——李铮友和他的宝贝般的“滇型杂交粳稻”

  作为中国人,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知道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也没有几个人不会为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基层,开展杂交实验的精神所感动。

  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政协委员中也有这么一位农业科学家,他,比袁隆平更早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他与袁隆平在事业上同行,袁隆平专攻杂交籼稻,他专攻杂交粳稻,同样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几十年如一日,培育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不仅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自主创新,而且还先后数次创下世界水稻高产纪录。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人曾经官至云南省副省长;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人的杂交水稻连续8年申请863计划,却屡次输给一种产量较低且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本引进稻种;出乎意料的事,这个人不宽裕;出乎意料的是,他屡败屡战,似乎是唐吉柯德在与风车作战……

  4日下午,会间休息,我采访了李铮友委员。

  趋势——自主知识产权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业问题解决的是13亿人穿衣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我国人民的“天”——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农业技术是否更应强调自主创新和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呢?

  李委员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头等大事,而目前水稻增产的亮点,就是杂交粳稻。杂交粳稻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优、亩产高、抗旱性强,一般能节水三分之一左右,甚者可以作为旱稻、晚稻种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售价也高于杂交籼稻,是农民丰产增收的首选,市场前景和推广前景非常广阔。

  李委员对当年去做副省长,耽误了“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有所抱憾。他这一辈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个人职位的高低,而是希望和袁隆平院士一样,通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

  我感到很疑惑,做省长不是更有利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吗,这个李副省长,当年脑子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呢。在其位不为自己谋政、不在其位了又难于为自己谋政,也许就是这位耿直、认真、执著的农业科学家和他的“滇型杂交粳稻”历尽磨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辉煌——“滇型杂交粳稻”连创世界高产纪录

  作为老一代农业科学家,早在1969年李铮友委员就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粳型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迄今已成多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滇型不育系。

  其中20世纪80年代结合保持系的选用育成的“滇榆一号常规粳稻”创下了亩产1024公斤的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随后育成的“滇杂29”杂交粳稻再次创下了亩产1108.55公斤的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

  80年代后期百亩连片种植的“榆杂29”粳型杂交稻,每亩有效穗31.47万穗,成穗率78.36%,穗长18厘米,每穗实粒数118粒,结实率83.16%,千粒重25.9克,出糙率83.5%,精米率59.7%,直链淀粉含量20.8%,胶稠度100毫米,糊化温度7级,蛋白质含量5.93%,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2005年在云南省保山市种植的滇型杂交粳稻,亩产连片超过了950公斤,打破了全国杂交籼型超级稻百亩连片的高产纪录,同时也成为世界高产纪录。

  其它如杂交香粳稻、杂交籼粳稻、抗高温杂交粳稻(可在籼稻区种植)、杂交紫香粳稻、杂交红米粳稻、早熟杂交粳稻(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做早稻种植),都属于国际创新,并且都具有自主产权。

  实用——“滇型杂交水稻”打破了地区推广局限

  我国历来有“北粳南籼”之说,是因为粳稻和籼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粳稻耐寒不耐热,籼稻耐热不耐寒,一般不能互相引种。

  当问及“滇型杂交粳稻”的种植范围是否只局限云南时,李铮友委员很明确地这样回答,“滇型杂交粳稻”其种植范围很广,全国各大水稻主产区基本上都可进行示范、推广。“滇型杂交水稻”已经成功地在黑龙江、江苏、安徽等水稻主产区成功地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推广,与东北当地稻种和杂交籼稻相比,品质优、产量高。

  为什么杂交粳稻的适应性如此广泛呢?李铮友委员为记者作了一下科普:这是因为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后,杂交粳稻的适应性大大增强了,过去不适合种常规粳稻的地区,现在可以种植杂交粳稻了。

  “滇型杂交粳稻”完全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范围地种植。

  前景——“滇型杂交水稻”全国范围内增产效果明显

  目前全国粳稻种植区杂交粳稻只占3%,推广余地很大,尤其对于海拔2000米以下,1400米以上的山区,杂交粳稻相比于杂交籼稻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如果杂交粳稻所占比例从目前的3%提高到30%,并且亩产都能达到900公斤,每年可以为我国增加数十亿公斤的粮食产量。

  目前,我国杂交粳稻的现状并不乐观,如“滇型杂交水稻”一样能够将优质、高产、抗逆等性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精品杂交粳稻还很少。如目前接受“863”资助的从日本引进的BT台中65不育系所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亩产量一直在800公斤以下徘徊,且由于是引进品种,我国并不对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民如目前的DVD行业一样,今后每收一公斤稻米,都要从自己的劳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向日本支付专利费用。

  困境——“滇型杂交水稻”申请“863”项目屡屡被驳回

  假如你是科技项目管理官员,在审核项目的时候,是愿意把经费划给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呢,还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呢?

  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技术成熟、推广成功的“滇型杂交粳稻”的命运却恰恰相反。“滇型杂交水稻”在申请“863”资助时,却屡屡被日本引进的BT型粳稻不育系打败,在农业科技领域上演了“非自主知识产权驱逐自主知识产权”的荒唐。

  试验、示范、推广都很成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扶持只能困居边陲;而尚不成熟,且无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却可以申请到国家大笔的科研经费。

  八年艰难的“863项目”申请之路。八年,中国人民可以打赢一场抗日战争,八年,李铮友委员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服不了科技官员,甚至连老朋友袁隆平院士的呼吁都如泥牛入海。

  苦撑—— “滇型杂交水稻”路在何方

  靠着一种坚持、一种责任、一种信念,李铮友委员和他的老伙伴们历尽艰难,携手走到了今天。

  当问及经费从何而来时,李委员说,徐荣凯省长非常重视云南省的科研,每年都给予30多万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些钱,撒到田里,很快就没有踪影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卖大米的收入了。比这更严重的,是李委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除了常年一起做科研的这些老伙伴,李委员那里好多年都没有补充过新鲜的血液了,李委员说:“我们没有进人的指标,进了人也没发工资,没有这个编制嘛”,当问到如果今年的提案仍然石沉大海,“863”申请仍然被拒,他会怎么办时,李伟怨很无奈地说:“我会继续申请,直到带到棺材里。”

  李委员很盼望着他的“滇型杂交粳稻”能够走出云南,走到江苏等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走到东北、走出国门,走到印度尼西亚,走到巴基斯坦,走到印度。

  合作意向不是没有,然而没有钱,拿不出种子,那个艰难的第一步永远也迈不出去。

  只要迈出第一步,我们相信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会自己养活自己的。

  信念——满怀信心,继续申请

  李委员申请“863”项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制种,有更多的经费可以示范推广。

  他在提案中写道,“滇型杂交粳稻”增产收益不可估量,之所以要矢志不移地申请“863”项目,凭的是“滇型杂交粳稻”不同凡响的增产潜力,凭的是“滇型杂交粳稻”将对全国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凭的是“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科研工程过经过试验、示范、推广取得的高产优质高抗纪录。

[责任编辑:人民网]

新闻订阅】  【新闻中心】 【    】 【发表评论 (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分类信息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57291  Email:service@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010-58435192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当代名筑87号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