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农业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业行业助残扶贫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的通知》,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提出了要求,也为贫困残疾人和全社会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了一个好头。
按照2011年国家新颁布的扶贫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贫困残疾人150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这些贫困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劳动能力弱,一般的扶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去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2015年,农村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参与社会和自身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全面保障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服务。如何在数年之内,让1500多万受各种劣势羁绊的贫困残疾人彻底走出贫困?这无疑是一个亟需破解的课题。
农村残疾人扶贫任重道远
2010年、2011年,中国残联对全国29个省(区、市)进行了贫困地区残疾人状况调研,一些地区贫困残疾人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许多残疾人家庭无任何收入,有的年收入仅几百元,且主要来自低保和救济,难以靠自身摆脱贫困。
在山西省大宁、永和、石楼、临县等四个国家扶贫重点县,2010年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1000多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1/4到1/3。而当地农村残疾人生活则更加艰难。
“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家庭家徒四壁,住房不遮风雨,贫病交加。”该调研组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例子。贺凯(化名)夫妇均是多重残疾,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20岁的女儿肩上。
吉林大学哲社学院副教授徐晓海正在从事“中外残疾人扶贫政策研究”课题研究项目,他和课题组一致认为,由于受到身体残疾、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技能、机会不均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残疾人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所占比例最高、返贫率最高的群体。由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农村残疾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较大。这导致他们不仅脱贫困难,而且脱贫以后仍然十分脆弱、不稳定,一旦有点变故,若不能及时得到外部的支持,就容易再次坠入贫困的泥沼。
20年扶贫路漫漫
残疾人扶贫之路,已经走了二十几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有213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70多万户残疾人家庭的危房得到了改造,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由2007年的84.4%上升到2011年97.4%;国家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230余万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加工和家庭副业项目,增加收入。相当一部分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单纯依靠家庭供养和社会救济,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的20年中,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最初强调“扶贫救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第一目标还是为了生存。进入新世纪,终于有基础可以谋发展了,工作更加注重提高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由此进入能力建设的阶段。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国残联联合撰写的《关于加大未来十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报告》提到,要切实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必须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采取更有力举措,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一是努力提高以‘四保一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保障性住房和救助救济)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对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实行普惠基础上的特惠政策。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降低农村残疾人医疗报销的起报点,提高报销比例,并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将残疾人参加新农保个人缴费政府代交政策,扩大到所有贫困残疾人;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二是大力扶持贫困残疾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是扶贫的根本之道。强化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扶持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投入。增加扶贫信贷规模和品种;积极探索试行残疾人信贷风险担保制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尝试开展农村残疾人个人信贷担保金试点,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贷款难问题。
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王建军说:“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吃穿问题,并且让贫困残疾人除了不愁吃穿,更不愁养老、医疗、住房、子女上学和残疾人特有的康复服务等方面的保障,还能均等享有和参与覆盖到农村地区的各项公共服务,是未来10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目标。”
[责任编辑:中国农副网]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72436 Email:services@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357256436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400-056-8816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青创中心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