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毗连,危峰如林,交通不便,水源缺乏——这是重庆秦巴山区农民贫困的根源。
林果独特,草丰羊肥,物产丰富,奇山美景——这是蕴藏在重庆秦巴山区大山深处发展产业的特色资源。
把“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特色资源挖掘出来,做成特色产业,则是重庆秦巴山区拔掉穷根的必由之路。
各区县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
重庆秦巴山区山高坡陡,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突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47.4%,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些大自然馈赠的丰厚“礼物”,让秦巴山区有了发展柑橘、牛羊、干果、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基础。
忠县处于长江柑橘带的“核心”地区。近些年来,该县发展以加工柑橘品种为主的柑橘产业,到2012年底,全县已建起果园31万亩,投产20余万亩。
“全国最适宜柑橘种植区的特色资源,让我们把柑橘产业作为‘命根子’产业来发展。”该县县委书记刘贵忠说,县里制定出了发展50万亩果园、建50万吨加工能力、实现50亿元年产值、年实现5亿元利税、50万人靠柑橘产业致富的产业发展规划。
丰富的牧草,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白山羊品牌,是云阳县的特色资源。全县共有青山草坡221万亩,是饲养牛羊的天然草场。有近百年历史的云阳白山羊,以其肉质细嫩、毛皮上乘,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已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
近几年来,云阳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把牛羊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牛羊养殖大户总数已达到6500户,山羊出栏65万只,存栏45万只,肉牛出栏10万头,存栏14.5万头,山羊、肉牛饲养量分别居全市第一、第二位。
在我市列入秦巴山扶贫片区开发的8个区县中,类似忠县全国最适宜种植柑橘、云阳丰富牧草这样的特色资源,每个区县都有。如城口县大山里的干果资源,巫山县的中药材资源,奉节的油橄榄资源、开县的乡村旅游资源等,都是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货好也得勤吆喝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而让特色产业出效益,才能达到产业脱贫的目标。
目前,我市秦巴山区的区县中,已经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不少,规模也不算小。但现状却是:特色多品牌少,规模大效益低。
这是为什么?
在市场开拓上存在“短板”,在品牌打造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市场开拓、品牌营销,是目前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攻克的“堡垒”,也是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
万州“玫瑰香橙”源自意大利,这种柑橘每年2月成熟,最迟可挂果至4月中旬。该果因为挂果周期长、糖分积累多、化渣效果好,深受当地人喜爱。
今年初,万州区带着他们引以为豪的“玫瑰香橙”,到上海开拓市场。信心满满的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上海消费者对“玫瑰香橙”并不了解,认为其外观不好看,果肉颜色不均衡,肯定不好吃,甚至连开推介会都不愿配合。
面对质疑,万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宣传推广,让消费者认识了“玫瑰香橙”的特色,才会有市场。
于是,大家坚持了下来,通过媒体宣传,在酒店、超市、网店等布局摊点销售,对品牌进行包装,最终得到了上海市场的认可。没过多久,上海就有几家销售企业订下了数百吨的“玫瑰香橙”,还给出了高于定价2倍的价钱。“货好也得勤吆喝呀!”该区一相关负责人说。
市场引领突效益,需要延伸产业链条。
忠县柑橘目前年产20万吨,在延伸产业链上,由龙头企业三峡建设集团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出了国内最高档的鲜榨果汁“派森百”。目前,这一产品已在北京等9个大城市打开市场,每年的销售量以60%的速度增长。
在延伸产业链中,他们还引进成都圣洪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单位一起,将加工后的柑橘果渣提炼果胶(用于食品生产)和橙皮苷(药用),剩余果渣制成有机肥回果园,既增加了经济收益,还解决了果渣的环保难题。
“完整的产业链,是忠县柑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刘贵忠认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柑橘产业,还需要在市场的引领下,在延伸产业链、培育品牌等方面下狠功夫。
机制创新是必须迈过的坎
目前秦巴山区的特色产业,在相当大程度上都还处于农民“散打散闹”阶段,缺乏与市场抗争的能力。秦巴山区的特色产业要做强,还得有市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化发展,靠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村新型经营体系来提升竞争力,靠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劳力等难题。通过机制的创新,使特色产业“强筋壮骨”。
龙头企业是把特色产业带进市场的“领头羊”——
云阳的牛羊产业能够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得益于有一个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云阳工业园区的重庆亿口鲜实业有限公司,是上海对口支援重庆库区中引进的一家专注于肉牛、肉羊产业化,以屠宰加工为龙头,集生产、科研、经营为一体,以繁育育种、基地养殖、屠宰加工、肉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龙头企业。这一龙头企业有年加工销售山羊100万只、肉牛10万头的能力,因此,云阳的肉牛和山羊产业的销售问题,完全可以放心。
农民合作社是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的最有效方式——
巫山县有一家大溪粉条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是利用当地盛产红苕的特色资源,把1100余户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种植红苕,红苕加工粉条,利用加工生产的废渣、废水养猪,猪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渣用作红苕的肥料,沼液用作生产红苕的杀虫剂,沼气用作猪舍的保温和生活燃料的循环生产方式。生产的粉条注册了“大溪”牌商标,由合作社进行精细包装、统一销售,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社会化服务是解决特色产业中的新技术运用和劳力短缺的好办法——
目前,贫困山区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难以把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的新技术运用到位,就连平时的管理、收获都缺乏劳力。
这一矛盾如何解决?通过组建社会化服务的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忠县新立镇桂花村发展了上千亩的柑橘,村里针对劳力缺乏的问题,组建起“专业采果队”、“专业施药队”等社会化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采果、施药、施肥、修枝等专业化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去年,桂花村1村民组的200多亩柑橘,在采果队和施药队的专业管护下,产量提高了40%。
通过机制的创新来“强筋壮骨”,是目前我市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道难题,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责任编辑:中国农副网]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72436 Email:services@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357256436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400-056-8816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青创中心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