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传说:每年春季有鲤鱼数千争赴龙门山下跳龙门,能上者为龙,不能上者则为鱼。我们常常以此比喻学子科考。其实,众多的农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外出务工,不也是梦想着终有一天能跃过“龙门”吗?
禹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全市近120万人口中有97万生活在农村,其中16—55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62万。
如何帮助他们跳过“龙门”,变就业包袱为社会财富,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几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流动,让农民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从而使62万父老乡亲真正走上富裕之路。
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该市着力建设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务输出四大体系。
信息体系架金桥
该市投入120多万元,建成了使用面积460平方米,拥有18台电脑、6平方米大型电子显示屏、两套触摸显示系统等现代化设备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服务大厅,实现了电脑局域网连接,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方位提供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方面的信息,构建了劳务输出的信息平台。与此同时,该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建立劳务信息反馈工作站20多个,聘请信息员136名,及时收集劳务信息,分类、归纳、梳理,确保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然后通过网络迅速进行反馈。在此基础上,该市与北京中关村人才市场、省劳动力资源市场、深圳市中南人才市场等建立了劳务输出信息联系。通过信息平台,该市与TCL集团、厦华电子集团等10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定向用工协议。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加大对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储备调查力度,在乡、村两级建立起劳动力信息收集制度,每村都聘请了两名以上的信息员,实行了劳动力情况月报制,建立了劳动力台账,把16—40岁的劳动力全部纳入人力资源库,形成对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
培训体系授技能
为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劳务队伍,禹州市每年都要拿出300万元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他们整合了该市17家零散的培训机构,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划分行业和工种,实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该市先后拿出100多万元,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或培训中心进行经济上的补偿。该市还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统筹调协全市民办和公办技术培训学校,形成了劳动培训的社会网络,开展了工程机械、机械加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餐饮服务、美发等30余项技术培训。
在培训工作中,为解决部分农民经济困难及其后顾之忧,该市还实行垫资培训、集中培训和上门培训,并对参加培训者承诺“包上岗工作,包拿到工资,包学有所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增剩余劳动力。为了及时转移安置这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今年,该市又投资30万元,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引导性培训。
经过几年来的强化培训,禹州市的劳务输出已基本实现了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化,同时有力的培训使禹州市形成了一些叫响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劳务品牌,“禹州海员”就是其中之一。该市从1996年开始积极与中国远洋总公司、中国海员技术服务公司和青岛远洋劳务公司取得联系,每年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吃苦耐劳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几年来,已有近千名禹州人踏上了航行在世界各地的远洋轮船,每人年收入在5万至10万元之间。以此为契机,该市还以顺店镇为重点,采取登门培训的方式,着力打造“缝纫工”劳务品牌,目前已培训农民4000多名,并成功向外输送近3000名缝纫工。
服务体系做后盾
禹州市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的深圳、北京、上海设置办事机构,做好跟踪服务。2004年5月,该市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深圳市设立了禹州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派驻3名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进行维权;在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依托在当地成立的党团组织,建立维权小组,进行面对面的维权服务。从今年起该市将每年派出10名工作人员到禹州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企业锻炼,一方面在企业打工,另一方面对务工人员进行协调管理和跟踪服务。截至目前,该市各级劳务输出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劳资纠纷24起,追讨工资32万元。同时,禹州市政府要求各乡(镇、村)结合本地情况,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帮扶服务队,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困难家庭解决春耕、夏收、秋种、冬贮以及老人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该市26个乡(镇、村)都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据统计,今年“三秋”期间,全市成立各级帮扶队708支,帮扶外出务工人员家庭3628户,抢收抢种6237亩。
回归创业兴家乡
该市把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确定为劳务输出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了“回乡一人,致富一方”的目标。他们通过寄书信、节日贺卡等方式宣传禹州的投资环境,全方位宣传创业观念。各乡(镇、办)和各职能部门也相继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今年夏天,禹州市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人员,冒着酷暑远赴禹州籍在外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12个省市,对外出创业典型进行了慰问和采访。此举感动了众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他们表示有机会一定回家乡看看。
这些措施让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务工人员时刻感受到家乡的牵挂和温暖,一批批在外创业成功者在家乡的感召下回乡创业。禹州市磨街乡尚沟村人杨庭彦,1995年离开家乡闯山西,在当地勤奋学习先进的采煤技术,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安全员、值班长、矿长。2000年,他返乡创办了一家煤矿,狠抓技术攻关和安全生产,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年上缴利税60多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次,培训采煤工600多人次。杨庭彦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款13万余元,多次受到表彰。在禹州,和杨庭彦一样回乡创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还有张松洲、化海军等。有了这些积极回报家乡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努力,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天天得以改善。
[责任编辑:许昌日报]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57291 Email:service@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010-58435192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当代名筑87号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