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草业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他是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至三届成员、召集人,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一至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草原学会首席顾问,国际天然草地学术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他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
他在多方面为草业科学作出了贡献。
1991年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西兰梅西大学1988年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
8月13日下午,从北京赶回来参加西部论坛的任继周院士,从飞机场回到单位不久,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位81岁的老人,对工作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令人钦佩不已。
任继周认为,解决甘肃、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三农”问题的出路是发展草地农业,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出路也是发展草地农业。
任继周说,甘肃、西部和我国的“三农”问题与食物安全问题同出一脉,根源在于传统的单一农业系统,把谷物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形成了“粮—猪农业”。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技术措施所能解决的。即使给以更大的投入,更多的科技支撑,哪怕是最先进的高新技术的支撑,都将难以奏效。出路在于改造旧的农业系统,发展草地农业。
任继周说,甘肃农业的发展出路,就是发展草地农业。甘肃一个农民的口粮,相当于3个城市居民的口粮。他估计全国当前每年人的口粮约为2亿吨,饲料用粮约为3亿吨。
2020年,人口虽然增加,但是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的口粮总量仍然保持在2亿吨左右,饲料用粮将会增加到约5亿吨。主要的粮食压力不是人食,而是畜食。畜食超过人食的格局,在以粮为纲的农业传统中既难以理解,又不易认同。但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要缓解粮食压力,提高农业效益,就要发展草地农业,发展不单纯食用粮食的畜牧业。国外已走出了成功的道路。
甘肃要发展草地农业,就要从省情出发,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方式。在农区,实行粮食作物与牧草轮作。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拿出全省四分之一的农田进行轮作。根据在陇东地区董志塬的试验,证明经过轮作后,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反而有所提高,畜牧业的产值则提高一倍,农民的收入提高一倍多。发展草地农业没有使粮食作物受到影响。
在牧区,要把不适合耕种的农田完全退耕,建设成为丰产稳产的基本草地。
任继周最后说,在人类活动中,农业是历史上最久的生态建设者和破坏者。甘肃和西部地区的农业要翻身,必须要有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个问题,也得靠发展草地农业。
信息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57291 Email:service@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010-58435192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当代名筑87号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